●中山傳信錄卷第四
冊封琉球國王副使賜正一品麟蟒服翰林院編修加二級臣徐葆光纂
星野
潮
琉球三十六島
琉球地圖
紀遊
·星野
琉球分野,與揚州吳越同屬女牛星紀之次,但在丑宮。臣海寶、臣徐葆光奉冊將行,上特遣內廷八品官平安、監生豐盛額同往測量。舊測,北京北極出地四十度,福建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三分;今測,琉球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二分三釐,地勢在福州正東偏南三里許。舊測,福建偏度去北極中線偏東四十六度三十分;今測,琉球偏度去北極中線偏東五十四度,與福州東西相去八度三十分。每度二百里,推算徑直海面一千七百里。凡船行六十里為一更,自福州至琉球姑米山四十更,計二千四百里;自琉球姑米回福州五十更,計三千里:乃繞南北行,里數故少為紆遠耳。向來紀載,動稱數萬里;皆屬懸揣。今逢皇上天縱,推日晷遠近高下以定里數;輿圖幅員,了如指掌。海外彈丸,今見准的。智能量海,功媲指南矣。
·潮
琉球潮候,與福建不同,率後三辰;東西地勢往復,自然之理也。各洋潮候,海舶柁工言之皆不同。西洋一日一潮,率以申漲、以寅退;是又以一晝夜為消息矣。潮生、潮漲、潮退,率三辰為准。今略列表如後:
⊙潮生●潮張○潮退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琉球星野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琉球三十六島
琉球屬島三十六,水程南北三千里,東西六百里;遠近環列。各島語言,惟姑米、葉壁與中山為近,餘皆不相通。擇其島能中山語者,給黃帽,令為酋長。又遣黃帽官蒞治之,名奉行官--亦名監撫使,歲易人--土人稱之曰親云上。聽其獄訟,徵其賦稅。小島各一員,馬齒山二員,太平山、八重山、大島各三員,惟巴麻(中山讀「間」字音同「麻」,華言山也。下倣此)、伊計、椅山、硫磺山四島不設員。諸島無文字,皆奉中山國書。我皇上聲教遠布,各島漸通中國字、購畜中國書籍,有能讀「上諭十六條」及能詩者矣。
東四島
姑達佳(譯為久高),在中山東一百四十五里。產赤粳,米、黃小米、海帶菜、龍蝦、五色魚、佳蘇魚。佳蘇魚,本名黑饅魚,大者長八、九尺,圍尺許;割其肉為臘。各島多有,產此者良。山多螺石。
津奇奴(譯為津堅),在中山東三十五里。
巴麻(譯為濱島),南、北二島;在中山東三十五里。
伊計,在中山三十五里。以上三島,其所產同姑達佳,皆多魚。此四島,語言頗相近。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正西三島
馬齒二山,在中山正西一百三十里。東馬齒山,大小五島。產牛、馬、粟、布、文貝螺、怪石。西馬齒山,大小四島。有座間、味渡、嘉敷等間切。西山尤磽瘠,罪人多流此。人多黑色,善漁;能泅水深沒,久久乃出。山下海中產海松,山人能泅水取之。姑達佳、津奇奴亦有海松;馬齒產者色久不退,為良產。魚螺山,多鹿。近姑米山,有姑巴汛麻山,亦多鹿;無人居。
姑米山,在馬齒山西,去中山四百八十里。有安河、具志川、仲里二間切。由閩中至國,必針取此山為准。封舟行海中第七日,有小黑魚點點浮水面;接封使臣云:『此出姑米山下,名墨魚』。山形勢雄拔,產五穀及土綿、繭紬、白紙、蠟燭、螺、魚等物;山多雞、豚、牛、馬。
西北五島
度那奇山(譯曰渡名喜島),近姑米山。山多牛。
安根■〈山尼〉山(譯曰粟國島),又為安護仁;與度那奇俱近姑米。語言亦與姑米相類。山產鐵樹,比他處生者良。山多豕。
椅山,亦曰椅世麻、亦曰伊江島;中山、北山之間一小石山。四圍黃沙,潮漲隔半里許;水退,可徒涉至山上。有稻田,產黍、稷、豆、麥,民頗富饒。
葉壁山,土名伊平屋島;在中山西北三百里。產米,最佳;亦有麥、稷、粱、豆、棉花、蕉絲、海膽、毛魚等物。中有一山,宛轉如龍,尚圓王祖塋所在。
硫黃山,又名黑島;山多鳥,亦名鳥島。在中山西北三百五十里,與姑米山南北相峙。山無草木,置采硫磺戶四十餘家,歲遺米廩食之。統二酋長,泊府官遙領之。其人為硫磺氣薰灼,目皆如羊,不精明相。近有灰堆山、尤家埠、移山奧。
東北八島
由論,在中山東北五百里。產芭蕉,結蕉實;多■〈木堅〉木。
永良部(訛為伊闌埠),在中山東北五百五十里。屬有溫鎮。
度姑(譯曰德島),在中山東北六百里。
由呂,在度姑東北三十八里。
烏奇奴,在度姑東北四十里。
佳寄呂麻,在中山東北七百七十一里。
大島,土名烏父世麻;在度姑東北,去中山八百里,水行三日可達。其島長一百三十里,分七間切;有西間切、東間切及笠利、名瀨、屋喜、住用、古見等間切,分屬二百餘村縣。其島無孔廟,有「四書」、「五經」、「唐詩」等書。自稱小琉球,大酋長十二員、小酋一百六十餘員。產米、粟、麥、豆、薯、木棉、芭蕉、紅棕、黑棕、櫨(子可榨油)、羅漢松(即■〈木堅〉木)、桑、竹,畜有牛、馬、羊、犬、豬、雞(無鵝)。野獸有山豬、兔,鳥有鴛鴦、雁、騖、鷹、野鴨、鷺、青鳩、雀、鴉(無鵲);海鮮有草鱣魚、海爪(蟶類),果有櫧子;燒酒、米肌、黑糖、蘇鐵等物皆有之。有清水山、菊花山、永明山。島北一里許,有大石如圓柱,廣一里,名赤瀨;純紫色,無人居。
奇界,亦名鬼界;去中山九百里。為琉球東北最遠之界。人以手食,多黑色。產■〈木堅〉木為良。
--以上八島,國人稱之皆曰烏父世麻。此外,即為土噶喇亦作度加喇)、七島矣(七島諸島水程遠近,見汪「記錄」;以非琉球屬島,故不載)。
南七島
太平山,一名麻姑山(始為宮古,後為迷姑;今為麻姑),在中山南二千里。有築山,甚高;土名七姑山。上有碧於亭。用艮寅針,至中山那霸港。福建至太平山,自東湧開洋至釣魚臺,北風用單卯並乙辰針可達。山周圍五、六十里,頗富饒;產畜五穀,牛、馬甚多。出棉布、麻布、草席、紅酒(名太平酒)。每年五月歸,貢稅於中山。
伊奇麻(譯曰伊喜間),在太平山東南。
伊良保,在太平山西南。
姑李麻(譯曰古里間),在太平山正西。
達喇麻,在太平山正西。
面那,在太平山西南。
烏噶彌,在太平山西北
--以上皆屬太平山,國人稱之皆曰太平山。
西南九島
八重山,一名北木山;土名彝師加紀,又名爺馬。在太平山西南四十里,去中山二千四百里。由福建臺灣彭家山用乙辰針,至八重山。明洪武中,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時,二大島來貢於中山--即八重山、太平山也。山較太平尤饒給,多■〈木堅〉木、黑木、黃木、赤木、草席;產牛、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參、紅酒(名密林酒)、五穀、■〈王車〉■〈渠,王代氵〉、玳瑁、珊瑚、羊肚、松紋、海芝、海松、海柏等石。每年五、六月,與太平山來貢於中山。
烏巴麻(二島,譯曰宇波間),在八重山西南。
巴度麻(譯曰波渡間),在八重山西南。
由那姑呢,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島,皆近臺灣)。
姑彌,在八重山西;較他島為大。
達奇度奴(譯為富武),在八重山西、姑彌東。
姑呂世麻(譯為久里島),在八重山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譯曰新城),在八重山西。
巴梯呂麻(譯曰波照間),在八重山極西北
--以上八島,俱屬八重山,國人稱之皆曰八重山;此琉球極西南屬界也。
三十六島,「前錄」未見;惟張學禮「記」云:『賜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島』;其島名、物產,則未之及也。今從國王所請示地圖,王命紫金太夫程順則為圖徑丈有奇,東西南北方位略定。然但注三十六島土名而已;其水程之遠近、土產之磽瘠、有司受事之定制,則俱未詳焉。葆光周諮博采,絲聯黍合,又與中山人士反覆互定;今雖略見眉准,恐舛漏尚多。加詳審定,請俟後之君子!
臣葆光按:舊傳島嶼誤謬甚多,前人使錄巳多辨之。前明「一統志」云:黿鼊嶼,在國西,水行一日;高華(一作英)嶼,在國西,水行三日』。今考二嶼,則皆無有。又云:『彭湖島,在國西,水行五日』。按彭湖與臺灣、泉州相近,非琉球屬島也。昆山鄭子若曾所著「琉球圖」,一仍其誤;且以針路所取彭家山、釣魚嶼、花瓶嶼、雞籠、小琉球等山去琉球二、三千里者,俱位置在姑米山那霸港左近,舛謬尤甚。太平山,遠在國南二千里;鄭圖乃移在中山之巔、歡會門之前作一小山,尤非是。
·琉球地圖
琉球始名流虯(「中山世鑑」云:『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於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故名),「隋書」始見,則書「流求」;「宋史」因之。「元史」曰「瑠求」。明洪武中,改「琉球」。國在閩福州正東一千七百里,偏南三里。其地形,東西狹,寬處數十里;南北長,四百四十里。自中山首里南至喜屋武邊海,緊行一日半;北至國頭邊海,緊行三日半。明永樂以前,國分為三: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宣德時並為一,分為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屬府十四;山南為島窟(一作尻)省,屬府十二;山北為國頭省,屬府九。府,土名「間切」;所屬皆稱「村頭」,土名「毋喇」。國中亦有五嶽:辨嶽在中山,八頭嶽在山南,佳楚嶽、名護嶽、恩納嶽在山北——比他山為高。佳楚嶽尤峻,為琉球第一峰云。
首里,王宮所在,不稱聞切;屬村縣二十一:崎山(在王宮東南。有崎山;山左行,為東苑)、金城(在王宮西南。有金城橋、翠巖、凌霄亭、國丈毛氏家園;有泉,名奇泉)、內金城、新橋(在王宮東北。有升簥山、佐敷殿——前王尚益為世子,采地封佐敷,故其第稱佐敷殿;今為故宮人所居)、赤平(在王宮北。有石虎山)、儀保(在朱平村北)、西儀保、末吉(在王宮北。有社壇、有龜山、有吉泉)、山川、新川、殿川、寒川、大中、鳥崛、汀白次、赤田、姑場川、桃原(有笠泉)、當藏、真和地、立岸(有萬松嶺、茶崎橋、觀音亭--下有慈眼院)。
中山省:泊(在首里西五里。有泊山;有泊橋,跨海。亦名高橋村。前有泊津,西流入海),屬村縣二:東境、西境。
那霸(在首里西十里。那霸江港口,有南北砲臺並峙海門。旁有巨石當中流,名馬加。四圍皆鐵板沙,沙堅如鐵;其平如板,板面嵌空槎牙:沿海皆是。潮長沙沒,舟誤觸,無完者:故國人恃為金湯。南北砲臺,皆從江口跨入海中,蠣石築成長堤,蜿蜒半里許。北砲臺堤,中作橋門三,以通潮。南砲臺堤,中有番字石碑一,額題曰「丫攬新森城碑文,嘉靖三十三年國王尚清時立」,餘皆番字;石頗剝蝕。又有一石,上題一「梵」字,下小字云書「法華經」,一石一字。二砲臺石工甚整,皆於康熙五十五年新修。大夫蔡溫有碑文,記其修築始末;立北堤上。其略云:『霸江,百川所會,與海相通;貢船暨西北諸艘往來中山之咽喉也。南距饒波,北抵泉崎;東達宇平板敷。近人規小利,或聚泥土,築田陌;川苦其狹,變為涸溝。其尤甚者,至塞川以為田;爛土泥水流入霸江,江將塞矣。明君賢相,特命向文思等疏濬斯江,或播田地以廣其川、或除爛泥以深其水,宇平板敷等處復通長川順流。臨海寺西,築石橋三座;迎恩亭北,構石橋一座;渡地村臨江築塘,架木橋二座:計橋五座。垣花村加二橋,共木橋三座。泉崎橋改修,牧志南派之水決以西注。自康熙丁酉五月初五日起,至明年閏八月二十日告成。或曰:「臨海寺南石,何為不除」?文思曰:「斯石係乎風水,且江海颶颱不時,若非斯石,船隻難泊也」。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二日記』。北砲臺堤中、臨海寺門外,有重修臨海橋舊碑文,庚熙三十五年(丙子)立。大夫程順則撰文,言「國王尚貞時補葺舊堤,架石為橋」;碑陰又云:「原有四橋,一在寺西、三在寺東。其東西二橋,明萬歷間廢塞,惟中二橋,今修之」。又云: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十月,大風損堤十餘丈;癸巳二月,失火燒碑。今國王命官修堤立碑,用舊文為記,不敢沒先造也」。並記國相向祐以下姓名及工錢數目,末云「俱用鳩字錢。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程順則再識」,屬村縣六:東縣、西縣、泉崎、若狡町、辻山、渡地。
久米(在那霸),有東門村、西門村、北門村、南門村(亦名大門村。舊有普門寺,故又名普門地。皆洪武中賜閩人三十六姓居之,不他徙;故名「唐營」,亦稱「營中」。後改為「唐榮」)。
真和志(在首里西五里),屬村縣十二:識名(山下有神應寺)、國場、牧志(有日泉。相傳見紅日墜地,生泉。泉上有古松。長虹橋、七星山皆屬此)、天久、松川、與儀、龜田、安里(有安里橋、先王廟、八幡橋、八幡宮)、湊川、古波藏(有城嶽)、仲井間、上間。
南風原(在首里南七里),屬村縣七:宮平、津嘉山(舊有玉那霸,今並入)、內嶺、本部、喜屋武、神里、平川。
東風平(在首里南二十五里,屬中山省;地在山南界中),屬村縣九:東風平、富盛、志多伯、世名城、友寄、高良、山川、宜壽次、當銘。
西原(在首里東七里),屬村縣十六:幸地、小橋川、安室、桃原、我謝、翁長、平郎、小那霸、棚原、末吉、石嶺、嘉手刈、小波津、與那城、內間、吳屋。
浦添(在首里東三十里),屬村縣十一:浦添(在浦添山)、伊祖、牧港、安波茶、澤岷、屋富祖、城間、西原、內間(有尚圓王舊宅。王始為內間里主,後避位居於此)、勢理客、前田。
宜野灣(在首里東三十里),屬村縣十二:宜野灣(沿海皆曬鹽場)、謝名(有金宮崇奉社,祭度王母--天女也。行其地,見石物皆黃金銀;父勝連按司遣大夫取此金銀,曰;「此地靈所也」。作樓閣金宮)、普天間(有寺名普間山神宮寺、松壽院,皆真言教;有天真泉)、新城、具志川、城田、嘉數、安仁屋、伊佐、嘉友名、野嵩、我如古。
中城(在首里東四十里。有姑場嶽,此處人物俊秀,能詩善書,常為王孫采地),屬村縣十九:中城(有世子殿,國王時往遊)、姑場(在姑場山下)、熱田、當間、島袋、奧間、和宇慶、屋宜、津灞、安榖屋、伊集、渡口、喜舍場、添石、瑞慶覽、新垣、安里、中順、比嘉。
北榖(亦稱北溪,在首里北四十里。此府多稻田),屬村縣十二:北榖(有無漏溪。義本王當宋淳祐中,溪中惡蛟興暴,風雨為患,募童女為犧祭之。宜野灣章氏女真鶴應募,舍身養母;孝感天神,滅蛟除害。王大喜,以配王子)、濱川、砂邊、野國、野里、玉代勢、屋良、桑江、嘉手納、平安山、伊禮、前城。
讀榖山(在首里東六十里),屬村縣十二:讀榖山(亦稱座喜味)、高志保、喜名、宜間、渡具知、大灣、伊良皆、渡慶次、波平、長濱、瀨名霸、根波。
勝連(在首里東北六十里),屬村縣十:勝連、神榖、比嘉、平敷屋、平安名、內間、新垣、龜島、濱村、南原。
與那城(在首里東北五十里),屬村縣六:仲田、平安座、安勢理、上原、池宮城、伊計。
越來(在首里北五十里)屬村縣十:越來(尚圓王弟宣威采地越來。代尚圓立六月,讓位於尚圓子尚真,退老於越來。今其子孫世為越來領主)、照屋、安慶田、湖屋、上地、諸見里、山內、宇慶田、大古回、中宗根。
美里(在首里北六十里),屬村縣十八:嵩原、高原、恩納(亦稱東恩納,以別北山之恩納)、石川、古謝、伊波、野原、松本、田里、楚南、比屋根、與儀、宮里、知花、池原、嘉手茢、登川、山城。
具志川(在首里東六十里),屬村縣十五:安里、上江洲、宇堅、祝嶺、中嶺、天願、高江洲、田場、田崎、安慶名、江洲、大田、榮野比、川崎、兼嘉段。
--以上中山省間切十四(久米在那霸,不入間切。自泊以下至具志川,為十四)
山南省:大里(在首里南二十里),屬村縣十七:與那原、與古田、湧稻國、板良敷、仲程、與那霸、稻福、上與那原、大城、宮城、古堅、目取真、島袋、南風原、高宮城、真境名、當真。
玉城(在首里南四十里),屬村縣十一:玉城(此地有云城,每歲國王祈雨處。有玉泉)、中村渠、富里、絲數、垣花、富名腰、前川、當山、和名、奧武、志堅原。
豐見城(在首里南十五里。山南王弟汪應祖故城。國中祈雨,例在豐見城),屬村縣十七:豐見城、饒波(有石火山。山下有石火橋,水東北流為饒波)、長堂、翁長、真玉橋(橋有水門五,下為玉湖)、盛島、奧平、高嶺、儀保(亦稱宜保)、我那霸、渡嘉敷、高安、伊良波、名嘉地、田頭、保榮茂、嘉數。
小祿(在首里南二十里),屬村縣十一:小祿(在小祿山下)、上原、當問、■〈双上牛下〉宮城、大嶺(在海邊。村無他樹,皆種呀呾呢成林。村南,嶺石佳。有泉,南流入海。南去為砂川;有砂岳,在海中一里許。石奇,無人居)、儀間(儀間山,在那霸迎恩亭對岸天使館正南。山下有垣花村,村中多米廩。東有樂平泉)、湖城、具志、多加良、安次嶺、赤嶺。
兼城(亦曰金城、在首里西南三十里),屬材縣十:兼城、座波、照屋、嘉數、波平、武富、安波根、絲滿(在海邊。村石甚奇,有白金嚴)、潮平(在海邊)、志茂田。
高嶺(土名多嘉嶺。在首里西南三十里。山南王故城,名大里城。城下有惠泉,又有芳泉。有大里橋,舊石橋,水門三;今架木為之。山南子孫那姓。高嶺東北有八頭嶽),屬村縣五:大城、真榮里、國吉(有國吉山,在高嶺東南)、與座、屋姑。
佐敷(亦稱佐鋪。在首里南二十里。有蘇姑那嶽),屬村縣八:佐敷、新里、屋比久、手登根、外間、津波古、與那嶺、小榖。
知念(在首里南三十里),屬村縣十:知念、敷名、久手堅、山口、缽嶺、久高、外間、知名、安座真、下敷屋。
具志頭(在首里南三十里),屬村縣六:具志頭、波名城、中座、喜納、新城、與座。
麻(亦作摩)文仁(在首里南四十里),屬村縣五:麻文仁(有山,名櫻島)、米次、石原、松嶺、小渡。
真壁(在首里南四十里),屬村縣八:真壁、田島、真榮平、絲洲、宇榮城、古波藏、新垣、名城。
喜屋武(在首里南四十里。為國中極南沿海邊土),屬村縣五:喜屋武、上里、福地、山城、束邊名。
--以上山南省間切十二。
山北省:金武(在首里東北九十里),屬村縣五:金武(在金武山。山上為金峰,山下有洞、有千手院、有富藏河。二百年前,有日秀上人泛海到此;時年大豐,民謠云:『神人來兮,富藏水清;神人遊兮,白沙化米』。日秀上人住波上三年,後回北山)、宜野座、奧松、漢那、祖慶。
恩納(在首里北一百里),屬村縣九:恩納(在恩納山,亦稱佐渡山)、安富祖、名嘉真、山田、真榮田、仲泊、古良波、榖茶、富津喜。
名護(在首里北一百五十里),屬村縣九:名護(在名護嶽。山上有萬松院。出蘭,葉如桂,抽箭如蕙、攢花如蘭,香更烈;稱名護蘭。有諸喜泉,懸瀑崖上)、屋部、世富慶、安和、喜瀨、幸喜、松堂(有轟泉)、許田(有手水,旁有手水觀。傳昔有客遇一女求水,女手水進客飲之;故名。有許田湖)、宮里。
久志(在首里東北百五十里),屬村縣十一:久志、松田、邊野古、嘉陽、宜作次、瀨嵩、汀間、松濱、田榮良、川田、宇富良。
羽地(在首里北一百七十里),屬村縣六:池城、屋嘉、伊指川、真喜屋、源河、謝敷。
今歸仁(在首里北二百里。有佳楚山,一名宇勝岳;最高,為中山第一峰。山下有水西南流,為大榮川),屬村縣十一:今歸仁(山北王故城。城內有受劍石。山北王素尊一石為神,戰敗,以石不佑己,砍分為四,山北王系絕。出山豬),親泊(有親川泉、戲馬臺。村東有獲劍溪。山北王有寶劍,名重金丸;敗,欲自刎,劍鈍不入。王擲於志慶真河,百年後流至水漲溪,光插天。伊平屋人得之,獻中山王;今為王府第一寶劍)、謝名、中城、運天(亦稱上運天。有山北王墓,土人呼為百按司墓。有運天山,在名護山北。山下有運天江,名運天津;西流。北山舟舶泊此津。山下多稻田)、崎山、玉成、平敷、仲宗根、吳我(有我部鹽屋。昔於此地作鹽)、天底(林木最茂,不見日月)、我部。
本部(在首里北三百里),屬村縣七:伊野波、浦崎、渡久知、崎濱、瀨底,伊豆味、謝花。
大宜味(在首里東北三百里),屬村縣五:屋嘉比、喜如嘉、田湊、根路銘、津波。
國頭(在首里東北三百十里。尚元王病,國頭按司馬順德祈代死;果死,王疾有瘳。至今,其子孫世蔭為國頭領主),屬村縣四:國頭、邊土名、伊地、宇郎。
--以上山北省間切九。
琉球舊無地圖,前「使錄」云:『周圍可五、六千里,東西長、南北狹』;皆意揣也。葆光咨訪五、六月,又與大夫蔡溫遍遊中山、山南諸勝,登高四眺,東西皆見海。本國里數,皆以中國十里為一里。今皆以中國里數定之,乃南北長,四百四十里;東西狹,無過數十里而已。再三討論,始定此圖,備錄三十七間切下諸縣村名如右。或更有誤,以俟再考云。
琉球地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紀遊
中山山嶽、寺院及遊者惟首里、那霸數處,略記如後。
臨海寺,在北砲臺長堤之中;為國王祈報所。門東向,佛堂面南;三楹;面東,板閣一間。石垣四周,潮至牆下。僧名盛滿。寺舊名定海,前使汪有「臨海寺」隸書匾。有鐘,天順三年鑄。
奧山,龍渡寺,在砲臺西水中小土山。潮至,瀰漫數十里;潮退,則平沙淺水,不勝舟楫。山舊為蛇窟,僧心海始闢之,蛇相率渡水避去;築堤截潮,引泉種松。構屋五、六楹,前方沼中小亭二所。遍地植佛桑、鳳尾蕉等,頗可憩玩。山東有小尖阜,名鶴頭山。潮至板敷宇平等湖,漁舟夕照為那霸近所第一勝處。
辻山,在臨海寺西,對港相望。「辻」字一字兩音,國人讀為「失汁山」,「汪記」訛為青芝山。小石阜沿海,下皆塋墓。
波上,在辻山東北,一名石筍崖。山下海中,生石芝。沿海多浮石,嵌空玲瓏。白色山頭,石垣四周;垣後可望海。垣內板閣離立三楹,扁鑰,無僧;下有平堂三楹。波上東北沿海中有山,名雪崎;下有洞。雪崎東北有小石山空洞,名龜山(海灘拳石二,非末吉之龜山也)。
護國寺,在波上山坡之中,國王祈禱所。僧名賴盛。汪使有匾曰「護國寺」;舊名安禪寺,亦名海山寺,亦名三光院。佛龕中有神,手劍而坐,名曰「不動」;或曰火神也。殿下有鐘,景泰七年(丙子)鑄;銘文與天妃宮同。西面庭中,蕉石扶疏,頗有致天尊廟,在護國寺下,供玉皇。有鐘,為景泰七年(丙子)九月二十三日鑄;銘文與天妃宮同。
廣嚴寺,在天尊廟下。左右皆村居。佛宇數椽,庭中剪檜及黃楊為玩;系新建。
西福寺,在泉崎橋之東曲徑中。門前黃楊夾路作屏,兩行剪剔使平,而方數十步許。僧舍一區,屋後有松岡甚茂;松根出土,蜿蜒如龍。相近有東壽寺,門前亦以黃楊作屏。
東禪寺,在久米東北,圓覺寺下院也。相近有清泰寺,皆止三、四楹小寺也。那霸惟此二寺及廣嚴寺系禪僧,餘俱真言教。
善興寺,在使館曲巷中,倚山崇基。「汪錄」云:『斗室丈階,花木頗清幽』。今已廢,有屋一椽而已。宣德中,冊使柴山三到琉球,曾建大安禪寺、千佛閣;明夏子陽「錄」中載其記二篇。今皆莫知其處(護國寺,舊名安禪寺,或即所建;問國人,皆不知)。
--以上在那霸。
天久山,在泊村西北沿海,與波上雪崎相望。下有聖現寺,石牆四圍,方十餘畝;中屋一區,牆外老松十餘株。有天久洞,洞前觀音閣一座;扃鑰,無僧。沿海東行,大石離立;或方、或圓,側倚層巖之上下作崖洞,頗奇。更里許,有水西流入海,名泊津。
神德寺,在崇元寺東。由八幡橋石橋西北行,有八幡宮,南向;尚德王所建,供八幡菩薩--即大士也。下為神德寺,寺門東向;中供不動神,與護國寺同。
--以上在泊村。
城嶽,一名靈嶽。汪使「舊錄」云:『有板屋一區』;今已盡廢。惟叢灌一林,密篠攢蕉。以石為神,澆酒祈福、渡海報賽處。前古松數百株,亭立。前地少窪,四山皆松。東三十餘步有泉,名「旺泉」;從石溜出注潭中,涓涓不絕。泉上老松三株,偃挺尤奇。東望有壺家山,瓦屋數區,為國中陶處。
--以上在真和志。
東苑,在崎山。王宮以南一帶石山,皆名崎山;石狀甚奇。苑門西向,入門茵草遍地。板亭南面,二間。更進有屋三間,面南。屋上有「潮音應世」匾額,為天啟五年詔使指揮同知蕭崇基所書。亭東土阜一丘,形如覆盂,頗高竦;「汪錄」云是「雩壇」。更進少屈,南下西轉,山巖下有石獅、石虎尚存。激溜養魚處,皆已廢撤。南面,皆山南平田。東行,登小板閣--即望仙閣也;匾已失去,葆光為重書之。閣中有小龕,以香木為柱,氣如桂;皮作薄板,刻空作字,大小參差。閣後有小佛堂,匾名「能仁堂」。南面出佛堂,東過小竹橋登阜,正東見林木叢茂為佐敷,中隔海港。少西,見小山,林木鬱然,即辨嶽也。南北望,皆見海。中山之東屬島姑達佳(譯為久高),前使汪楫為國王題「東苑」匾;今已失去。題東苑八景,有「久高朝旭」、「識名積翠」等八景;此為國苑,制甚簡樸云。
龜山,在末吉村;土稱末吉山。山在中山之北,重岡環繞。山半有木亭,前後二楹。南望見海,林木鬱然,為第一勝處。山下有萬壽寺,寺中有察度王舊影;萬歷三十八年毀,今再燬。末吉有社壇。
圓覺寺,在王宮之北久慶門外,國王本宗香火所在。規模宏敞,為諸寺之冠。寺門西向,門前方沼數畝,四圍林木攢鬱。沼中種蓮,中有一亭;有觀蓮橋,供辨才天女,名天女堂。池名圓鑑池,亦名辨才天池;辨才天女,云即中國斗姥也。架橋通之,名天女橋。更西有龍潭橋,亦名龍淵橋。入寺,佛殿七間,極高麗。殿右廣庭中有古松(?),云已二百餘年,高不四、五尺,青蔥正茂!名古松嶺(?),亦名神木(?)。香積廚(?)後有井泉,名石冷泉。方丈前,名蓬萊庭。鐘樓南,有雜華園,國人稱圓覺寺。中有八景寺,系尚真王時始建。寺前土阜上有碑,弘治十一年立,三山許天錫撰(其文曰:『大琉球,東南海島之國;自昔不通中華。勝國初,嘗招諭不至。洪惟我太祖高皇帝應天啟運,混一區宇;薄海內外,罔不臣服。於時率先入貢,顯被優寵,別於他邦。永樂初,始受冊封王爵;百餘年來,修貢彌慎。弘治丁巳秋,國大夫程璉、長史梁能、通事陳義奉今尚真王命,朝貢於京師;竣事,道三山,謁翰林庶吉士許天錫曰:「球陽有邦,歷世遠矣。惟今王大有令德,思輯用光,常遵舊典。請以陪臣之子入太學,得一聞天朝仁義禮樂之化,以壯國體。試言其概,國剋擇,舊有書;王以正朔請尊之,因參用「大統歷」法。先世深居固衛,以貳其下。王惟推誠□□,躬巡境內;跋履窮僻,恆省其稅賦。遭孤寒,輒貲出給之:民咸戴忭。王寬仁,不嗜殺;亦未嘗曲法以輕貸人。猶能謹於□士伏創圓覺禪寺,規模宏敞,儀物備至,以為祝禱之場。王每遊豫,必與民同,實國之環觀也。茲欲勒石於寺,是以彰王德;賜之以言」!某曰:「如子之說,則王之賢,誠可謂奮遠特立於百世之上者矣」!乃為之歌辭,俾昭示於後裔。詞曰:球陽有國,系之裨海;弗庭於華,奚啻千載!惟我皇祖,仁厚萬方;率先慕義,來亨來王。聖教漸加,十有餘世;風清氣回,儲祥發祉。崛生賢王,適號尚真;離群絕類,舍舊圖新。簡刑省罰,卹孤振厄;春行秋巡,厚下安宅。上熙下怡,廿有餘祀;崇德厚澤,川流岡峙。有美大人,薄言孔昭;我作詩章,庸代歌謠。大明弘治十一年(歲次戊午)八月十二日,臣程璉、鄭玖、梁能、陳義稽首謹立』)。
天王寺,在圓覺寺東北。門前臨溪,有古松四株。寺東有天王橋。堂上佛龕供佛,手持七星輪及刃,曰「金剛」也。堂西老松最奇。一鐘為景泰七年(丙子)鑄,上刻「天龍寺鐘」。寺在浦添,寺鐘有二,移其一於此。僧名得髓。
天界寺,在歡會門外道南。寺門北向。入寺西南石室,高丈許方廣,中山王塋也。尚圓以來,諸主皆葬於此。寺有鐘,成化己丑年鑄;考銘文,本相國寺鐘也(銘曰:『琉球國君世高王,乘大願力新鑄巨鐘,寄捨相國寺,說偈以銘是,祝王基之萬歲。安國利民,聖天子繼唐、虞之化;全文偃武,賢宰相霈霖雨之秋。茲有巨鐘新鑄就,高樓掛肅萬機心;無端扣起群生夢,天上人間妙法音。時成化己丑十月七日,住持溪隱)。寺西又有安國寺,國中案牘皆儲此寺中。
仙江院,在天王寺之右。前使「汪錄」云:『行荒榛中,門戶蕭然。僧宗實能詩,頗學元僧白云集體』。今宗實尚存,年六十九;改字際外,稱「球陽大和尚」。
萬松院,今改名蓮華院;在天王寺之南。剪黃楊作徑,兩旁籬屏頗整。寺中方庭中有小土山,剪松樹數株,蟠屈有致。汪使「舊錄」稱「萬松院僧不羈與天王寺僧瘦梅及宗實相倡和」;今瘦梅、不羈皆化去。不羈徒二人:一曰德叟,今在蓮華院。一曰元仁,字東峰;別開院於北山名護嶽上,仍名萬松院。年五十餘,亦能詩。
興禪寺,在圓覺寺北小徑中。寺甚小,庭中黃楊、松、桂甚多。僧了道,舊時圓覺寺國師喝三之徒;能詩。
廣德寺,在蓮華院之南。寺亦甚小,花木頗麗。東望山椒林麗,鬱然加深山。僧名靈源,弟子名笑巖。相近有建善寺,有僧蘭田,能詩。
石虎山天慶院,僧梁天,名智津;亦能詩。山在赤平村。
萬歲嶺,在萬松嶺東大道之北。石碑立阜上。其文略曰:『茲嶺以「萬歲」為名,蓋取嵩呼之義,以作中山都會。尚真君上命於天,俾為斯記。大明弘治丁已仲秋吉旦,奉詔扶桑散人樗不材謹記』。
--以上在首里。
●中山傳信錄卷第五
冊封琉球國王副使賜正一品麟蟒服翰林院編修加二級臣徐葆光纂
官制
冠服
儀從
氏族
取士
采地(祿)
土田
歷
禮儀
學(國學讀書)
禪宗
僧綠
·官制
官制,品級略彷中國,分為正、從九等;大僚重職,亦有加官協理。大小官,皆領地方為采地。王弟、王叔、國相,皆稱某地王子;領一府者,稱某地按司(舊制:每府一按司蒞治之,權重兵爭。尚真王改制,令聚居首里,遙領其地。歲遣察侍紀官一員知其府事,歲終上其成於按司)。王舅、法司及紫巾官,稱某地親方。三品以下黃帽官,皆稱某地親云上;未有地方者,稱某里之子親云上、或稱某築登之親云上。從六品敘德郎、從七品敘功郎,皆稱某掟親云上。八品紅帽官,稱某里之子;領地方者,稱某地里主。九品紅帽官,稱築登之。未入流,稱某子:皆不稱姓名也。具列如左:
國相,一員,正一品;王叔有才略者任之。
元侯,正一品;王子弟膺此封。
郡侯、邑侯,從一品;元侯子孫膺此封。有功者,加晉爵元侯,品同。
法司,三員,正二品;王舅、勳戚任之。天曹,司禮;地曹,司農;人曹,司□:輪值王宮。大事,集議上之國相。加銜法司,品同。
紫巾官,從二品;或郡伯、或邑伯,散秩大臣為亞卿,無定員;亦有加法司銜者。
耳目官,四員,正三品;司賓耳目官(土名御鎖側)一員、典賓耳目官(土名御雙紙庫理)一員、司刑耳目官(土名平等側)一員、管泊耳目官(土名泊地頭)一員,皆預議政事,皆稱謁者(土名申口眾)。加銜謁者(土名申口座)從三品,無定員、職掌。
贊議官,正四品;佐謁者、度支官,議諸政事。
那霸官,二員,從四品。左堂,首里人;右堂,那霸人:為之分掌錢榖。
察侍紀官(國人讀為「座敷」;讀「察侍紀」三字音如「座敷」也。下倣此),從四品,無定員。侍直王宮,分理諸職。
遏闥理官(國人讀為「當職」),十二員;國書院遏闥理官,三員:皆正五品,入直王宮。加街遏闥理官,從五品,無定員。
承直郎、儀衛使(土名勢頭)九員,正六品;掌王儀仗及扈從。徒屬,又有敘德郎(土名加勢頭),從六品;吏員授此銜。
承務郎,從六品。承事郎(土名牌金)、里之子親云上,正七品。又有從職郎,從七品;儒士授此銜。
敘功郎(土名掟牌金),吏員授此銜;築登之親云上,從七品。
內使郎(土名察度奴示,譯為「里之子」),正八品,亦稱贊度內使;輪班供王宮內役。內使佐郎(土名里之子座),從八品。
登仕郎(土名築登之)、點班使九員。掌朝儀行列,正九品。登仕佐郎(土名築登之座),從九品。
首里、泊村、那霸三府人出身,名築登之;如久米之秀才也。其管錢榖、米薪、雜職之人,皆稱庫官。大者察侍紀官、下至筆者、若筆者,俱為之。
--以上,皆首里、泊、那霸本國之人任其職。
久米協理府官,凡六等:
紫金大夫一員,從二品。加協理法司銜,名總理唐榮司,轄久米村事,為最尊。主朝貢禮儀、往復文移諸事。
正議大夫,正三品;加謁者,亦名申口座,從三品。中議大夫,正四品:皆無定員。長史二員,正五品(或從四品);隨紫金大夫,同知諸事。
都通事,從四品。加遏闥理副通事,從五品。副通事,正七品:皆無定員。專司朝貢;有留福建福州琉球館者,名存留通事。
--以上,皆久米府秀才出身者任其職。
官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凡上朝,照品立,不論職;凡在任,照職坐,不論品。凡職官,上下兼攝相通,不拘品級;如有功績者,陞授上銜,無一定之格。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職官員額
國相府:家傳紫中亞卿,一員(以下稱日攝政下大親官);家令察侍紀官,三員;家贊,三員;掌翰史,一員。
法司:三司家贊,各三員。
謁者耳目官:司賓,一員;屬官贊司大使,一員;典寶,一員;司刑,一員;管泊,一員;屬管洎筆帖,一員;贊議官,五員;議政堂主稿外史,一員;掌筆帖,六員;貼筆帖,三員。
度支官:度支正紫巾亞卿,一員;同知度支正,二員;贊議官,三員;典簿廳主簿,一員;核省廳核減,二員;羨餘所大使,二員;掌筆帖,十員。
王法宮:侍直紫巾亞卿,無定員;侍直察侍紀官,無定員;宣納遏闥理官,十二員;贊度內使,十二員;司花內司,十二員;內使官生,十二員。
九引官:奉引儀衛使,九員;奉引點班使,九員。
內宮:總理宮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宮事紫巾亞卿,三員;宮尹察侍紀,三員。
近習:中涓舍人,三員(不拘品級)。
內廚:烹調膳夫,一員。
國書院:供奉紫巾亞卿,三員;遏闥理官,三員;遏闥理贊,二員;主翰侍史,一員;掌翰侍史,三員;貼翰侍史,三員(以上三項侍史,土稱右筆;有正、副、貼三項);典茗內司,三員;貼茗內司,三員;綜器內司,二員;灑掃內司,三員;贊度內使,十二員;司花內司,六員;內使官生,六員。
典膳所:和羹令,三員;和羹丞,三員;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調祿所: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烹調膳夫,三員。
宴器局:大使,一員;掌筆帖,一員。
良醫所:良醫師,六員;貼醫師,二員。
貯藥局:大筆帖,二員;小筆帖,二員。
宗正府:總宗正元侯,一員;左宗正郡侯,一員;右宗正紫巾亞卿,一員;經歷,三員;掌筆帖,三員。
賦稅司:督正賦稅紫巾亞卿,一員;同正賦稅勸農使,三員;大使,三員;掌筆帖,六員。
覈實司:覈實督正紫巾亞卿,一員;覈實同正察侍紀,二員;大使,六員;掌筆帖,九員。
典樂所:典樂正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造金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承運左庫: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驗金法馬使,一員。
承運右庫:大使,二員;掌筆帖,一員。
廣豐倉: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典廄署:圉師,一員;掌筆帖,一員。
大美殿:總理殿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殿事紫巾亞卿,二員;殿尹察侍紀,一員。
內懿宮:總理宮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宮事紫巾亞卿,三員;宮尹察侍紀,三員。
世子府:儲傅法司正卿,一員(以下稱為世子下大親官);儲傅紫巾亞卿,三員;端尹察侍紀,四員;贊善,六員;掌翰侍史,二員;贊度內使,三員;內使官生,三員;鷹把式,一員。
世孫府:儲傅法司正卿,一員;儲傅紫巾亞卿,三員;端尹察侍紀,四員;贊善,六員;掌翰侍史,二員;贊度內使,三員;內使官生,三員;圉師,一員。
元侯府:家傅紫巾亞卿,一員;家令察侍紀,三員;家贊,三員;掌翰史,一員。
進爵元侯府:家令察侍紀,一員;家贊,二員。
東苑監:監令,一員;貼監,一員。
寅賓館:館守,一員。
虞衡司:總虞衡元侯,一員;左虞衡郡侯,一員;右虞衡紫巾亞卿,一員;副虞衡察侍紀,三員;掌筆帖,三員。
觀察司:總觀察郡侯,一員;副觀察紫巾亞卿,一員;掌筆帖,一員。
首里三平等各鄉分巡察官:真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南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西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
理梵司:理梵正紫巾亞卿,一員;理梵副察侍紀,二員;掌筆帖,二員。
綜石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鐵冶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司窖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三員。
嵌螺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二員。
貯材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二員。
工正所:督工察侍紀,一員;大使,一員;掌筆帖,二員。
審理所:大使,三員;掌筆帖,三員。
中山徵課使:主事,一員;掌筆帖,五員。山南、山北、古米山徵課使,員同。
協理府:紫金大夫,一員;正議大夫、中議大夫,皆無定員;長史,二員;屬官大筆帖,一員;都通事、副通事,皆無定員;司歷通事,一員;筆帖式,一員;講解師,一員;訓詁師,一員(皆不拘品級);通事、秀才、若秀才等,皆無定員。
那霸官:左堂贊議官,一員;右堂察侍紀,一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理問所理問,四員;承應所承應,一員;業轡所業轡,一員。
武備司:軍器監,一員;掌筆帖,一員。
彌世公館:大使,三員;掌筆帖,三員;若筆帖,六員;烹調膳夫,一員。
董舟所: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那霸庫:大使,一貝;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麻姑倉: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轉運所:大使,二員;掌筆帖,三員。
糠團:主事,一員;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奉監司:麻妨山監撫使,一員;監撫掌筆帖,二員。八重山監撫使,一員;監撫掌筆帖,二員。各府、各島監撫,不拘品級。
祝長:七社神樂祝,七員;神歌長,一員;神歌協長,三員;巫覡長,二員。
各郡土官:協尹治土泰,一員;首里大使,一員。
麻姑山土官:頭目比郎欏,一員;芝茂治,一員;烏路嘉,一員;首里大使,五員。
八重山土官:頭目彝師加紀,一員;烏巴麻,一員;椰椰欏,一員;首里大使,四員。
臣葆光案:「舊錄」官制舛略,「汪錄」頗正其訛而未備。今從蔡大夫溫得其品秩大概;程大夫順則示以官制,其進啟云:『中山設官分職,已非一日。恭逢聖天子聲教誕敷,本國官爵敢不仰遵翻正。因照原銜,首定秩、勳,次列官、職。大小官工,盡由資格;冠簪、服色,畫一不刊。論名,則同而異;列品,則異而同。總以符舊制,諧正音;雖班爵,實尊王也。其書表列條晰,彬彬可觀。但立國建官,文武並重。今按儀衛使、武備司外,武職太略;軍制、兵仗,亦未詳載。當俟後續考備列云。
·冠服
國王,側翅烏紗帽,盤金朱纓,龍頭金簪;蟒袍,帶用犀角、白玉,皆如前明賜衣制。王妃;鳳頭金簪。宮人,亦分為五等,約百人。命婦,頭簪皆視其夫品秩。
正一品以下,帽八等、簪四等、帶四等。具列如左:
正、從一品:金簪,彩織緞帽,錦帶,綠色袍。
正、從二品:正二品金簪、從二品金花銀柱簪,紫綾帽(有功者,賜彩織緞帽),龍蟠黃帶(有功者,賜錦帶),深青色袍(下至八、九品,朝服皆同)。
正、從三品:銀簪,黃綾帽,龍蟠黃帶。
正、從四品:簪、帽、袍同三品,龍蟠紅帶。
正、從五品:簪、帽、袍同三品,雜色花帶。
正、從六七品:簪、袍同三品,黃絹帽,帶同五品。
正、從八九品:簪、袍同三品,大紅縐紗帽,帶同五品。
雜職:簪、袍同三品,紅絹帽,帶同五品。
里、保長:銅簪,藍袍,紅布帽或綠布帽。
蔭、官生:簪、帽、服、帶俱同八品。
外有青布帽,百姓頭目戴之。
凡官員外衣,長過身;大帶束之腰間,提起三、四寸:令寬博,以便懷納諸物--紙夾、煙袋皆自貯胸次,以時取用。大僚、幼童,無不皆爾。賤役執事,則反結其袖於脊上。幼童,衣袖脅下令穿露三、四寸許;年長,剃頂中發,即縫屬之。僧衣,兩脅下皆穿;其他皆連衽,無隙漏處。首里人衣,年小者皆用大紅為里,外五色紬錦;亦反覆兩面著之。官員,紬緞作衣,諸色不禁。每制一衣,須大緞三丈五、六尺,其費殆倍於中國云。
女人外衣,與男無別。襟皆無帶,名之曰衾;披身上,左右手曳襟以行。前「使錄」云:『男婦皆無里衣』。今貴官里衣,亦有如中國者。女衣,貴家衣襟上,即本色紬紗作鱗比五層狀。男衣,無是。女比甲背後下垂處,或作燕尾形。
寢衣,比身加長其半;有袖及領,厚絮擁之。國人呼衣曰衾,此則衾又如衣也。
各色錦帽、錦帶,本國皆無之,閩中店戶另織布與之。本國惟蕉布,則家家有機,無女不能織者;出首里者,文采尤佳。自用,不以交易也。
國王烏紗帽,雙翅側衝,上向;盤金朱纓,結垂領下三、四寸許:蓋前所賜舊制也。云有皮弁為朝祭之服,而未之見。
帽,糊紙為骨。帕蒙之式,如僧毘盧帽,中空無頂,絹方幅覆髻之半,口互交。前簷著額處,鱗次七層;後簷十二層。彩織帽以下,紫最貴、黃次之、紅又次之,中又以花素為等別;青、綠帽為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片帽,皆以黑色絹為之。漫頂,下簷作六稜,寒時家居帽;醫官、樂工及執王宮茶灌之役,剃髮如僧者皆戴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笠,多以麥莖為之。亦有皮笠,外加黑漆而朱其里。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短髻簪,長三、四寸許;已冠,去頂中發者簪之。花頭圓柱,亦有方柱、六稜柱。金最貴、金頭銀柱次之,銀又次之;銅為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長簪,長尺餘;婦人、幼童大髻者簪之;亦以金銀三品分貴賤。民家女簪皆以玳瑁。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衣,皆寬博無後,交衽。袖大二、三尺,長不過手指。右襟未作缺勢,無衣帶;多以蕉布、蕉葛為之,綦文間采。男、女衣皆同呼之曰衾。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大帶,長一丈四、五尺,寬六、七寸,蟠腰間三、四圍。雜花錦地為貴,大花錦帶次之,龍蟠黃地、紅地者又次之;下者皆雜色花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襪,或布或革,短及踝以上;向外,中線開口交系之。近足指處,別作一竇柄,將指以著草靸中。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靸,以細席草編成。前有一繩,界大指之間,踵曳以行。男女皆著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儀從
國相,開棍二人、刀二人、鎗二人、旗二人,共五十人。綠紬傘板輿,二人肩(外用倭緞銅釘,內加彩繪。轎式,與竹轎皆同)。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法司王舅,紅開棍人二、紅板二人、真倭刀二人、真倭鎗二人(鎗上有大紅呢旗,長一尺、寬二寸許)。竹輿,二人肩(下同)。
紫金大夫,紅開棍二人、紅板二人、假長倭鎗二人、真倭刀二人。
正議、中議大夫,紅開棍二人、紅板二人、假長倭鎗二人(以木為之,上方下圓)。
法司以下,平日皆用綠地印花布傘。今見每人皆用有花雨傘各一人、前踏鳴金一人。
坐褥
一品,紅褐心、青褐邊襯紅氈。
二品,青布心、紅布邊襯紅氈。
三品,青布面襯紅氈。
四品、五品,俱藍布面襯白氈。
六品以下,不用坐褥,惟用氈條。
氏族
首里四大姓:向、翁、毛、馬。向氏,即國王尚姓之別族少遠,則稱「向」以別之;故世世不與王家通婚姻。其本國人與王家婚姻者,惟翁、毛、馬三家,世為王舅法司。今現為法司者三人:馬獻圖、翁自道、向聖■〈广外〈羽上食下〉内〉;國丈毛邦秀(今王尚敬之外祖;王妃,則馬氏也)。世系俱未詳,俟續考列譜。
久米三十六姓,皆洪、永兩朝所賜閩人。至萬歷中,存者止蔡、鄭、梁、金、林五姓。萬歷三十五年續賜者,阮、毛兩姓。每姓子孫,皆不甚繁衍。餘寄籍起家貴顯者多有,然非賜姓之舊也。今閱九姓世譜中,多讀書國學及充歷年貢使之人;故並列其字、爵,以備考焉。
蔡氏,原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按「明史」、「實錄」:成化五年,長史蔡璟入貢;自言其祖南安縣人);宋端明學士襄之後。十二世,共八十一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鄭氏,原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十三世,共五十七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梁氏,原福建福州府長樂人。十世,共六十九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梁氏,世系未考者四十五人:
通事,湘。通事,復。
通事,報。長史,回(景泰元年貢使)。
通事,密祖。長史,求保。
通事,振。通事,德仲。
通事,袖。通事,琦。
長史,賓。正議大夫,應(成化十八年貢使)
正議大夫,德(弘治五年、七年貢使)。通事,信。
通事,正。正議大夫,能(正德六年貢使)。
通事,澤順。秀才,淵。
正議大夫,寬。都通事,裕。
秀才,珀。通事,敏。
秀才,洪。通事,廣。
通事,俊。正議大夫,椿(嘉靖十三年貢使)。
秀才,貴。秀才,實。
通事,瓚。通事,瀚。
秀才,瑞。通事,仕。
秀才,敬。長史,梓(嘉靖二年,入太學;十九
年貢使)。
正議大夫,炫(嘉靖十五年,入太學,三十二年貢使)。
秀才,明。秀才,棟。
正議大夫,碩(嘉靖三十四年貢使)。正議大夫,灼(嘉靖四十四年貢使、
萬歷十一年貢使)。
官生,焌(嘉靖四十四年,入大學)。官生,炤(嘉靖四十四年,入太學)。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通事,壁。通事,煥。
正議大夫,燦(萬歷九年貢使)。通事,順。
金氏,原福建□□人。十一世,共三十三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林氏,原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人。十二世,共二十一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毛氏,原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五世,共十八人。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取士
國中人入仕宦者,惟首里、泊、那霸、久米四村之人;餘皆村戶。其略識國字者為酋長,曰掟(土名山巴歸);奉文檄,調遣村民任徭役。其次為保長,曰作事者(土名山劈姑),皆任下役;戴青、綠帽,終身為之,不升遷也。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首里、泊、那霸三村,民曰「仁也」。仕宦子弟未仕,呼為「子」。子剃頂髮,陞築登之,即登仕郎;次名築登之座,為登仕佐郎。又有名大筆者,副筆者;大官筆者如中國之筆貼式。又有名若筆者,如中國之官生,佐理村縣大小諸事,未入仕。其入仕者,授地為築登之親云上,以漸升遷至察侍紀官(此為平民子弟入仕之始)。
世官子弟,呼為里之子,蓋言公子也;土名察度奴示(土音讀「察度」二字如「里」字、「奴」字如「之」字、「示」字如「子」字)。年小者為內使□郎,名里之子□;供內役,親侍從。年過十五至十八,剃頂中髮,易小髻,即不復入;授地,為里之子親云上,以漸升至親方(此為宦家子弟入仕之始)。
久米村,皆三十六姓閩中賜籍之家。其子弟之秀者年十五、六歲,取三、四人為秀才;其十三、四不及選者,名若秀才,讀書識字。其秀才,每年於十二月試之;出「四書」題,令作詩一首,或八句、或四句。能者,籍名升為副通事;由此漸升至紫金大夫(紫金大夫,亦稱曰親方。此為久米子弟入仕之始)。
·采地(祿)
王叔、王孫、勳舊大臣,皆授一府或二府為采地;大夫以下有功者、三十六姓世襲者,皆授一縣為采地。初賜者,世其祿,長子承受。其自致爵位所授采地,官已即除。歲收其地所出三分之二--如田一頃出米一百石,耕夫收五十石、祿主收五十石;祿主五十石內有公費、雜派等一十餘石,除此外,實收三十餘石,約當三分之二也。雞、豕、薪樵之數,以米石多少為准;以時取之。其采地之人來受役者,視官秩為多寡:國相、法司十六人,紫金大夫十一人,紫巾官十人,黃帽官四人,紅帽官二人;皆月更。
國相,采地一府(或二府),祿六百石;有功者,加七、八、九百至千石止。世襲嗣子及孫賜祿三百石,采地一府;至曾孫,量功為差。
法司,采地一府,祿四百石。例:世祿嗣子及孫賜祿八十石,采地一府;至曾孫,量功為差。
國舅,采地一府(或一縣),祿八十石或百石、二百石,皆量功賜之。世祿,視功之大小,賜祿、采地及子孫。
紫巾官,采地一府(或一縣),祿三十石或四十、五十至八十石止,皆視功之大小賜之。世祿,量功為差。
司賓、耳目官,采地亦一府,祿八十石;典寶、司刑、管泊耳目官並度支正、度支同知,皆四十石;贊議官,皆俸支給一十六石。
那霸官,采地一縣,祿八十石。
遏闥理官,俸支給十石。
--以上,首里、泊、那霸,本國職官采地、祿俸之數。
紫金大夫,采地一邑,祿五十石或八十石、或百二十石,皆視功之大小賜之。世祿,賜嗣子采地,祿五十石或四十石;至孫,量功為差(明季有紫金大夫蔡堅者,祿三百石,賜嗣子一百石。康熙癸卯年以後,減為五十石,孫四十石。今曾孫三十石)。
正議大夫,采地一縣,祿二十石或三十石,量功為差。未賜祿者,歲俸支給一十二石。
中議大夫,采地一縣,歲俸支給一十石。
長史,采地一縣,祿二十石。
都通事,俸支給八石;或有采地、或無采地。
副通事,俸支給五石。
通事,俸支給四石。
秀才,俸支給二石(原有三石;康熙癸亥年以後,裁減為一石)。
若秀才,一石(原有二石;癸亥年以後,裁減為一石。久米子弟自七歲為若秀才,即有俸;首里、那霸子弟仕至庫官,始有俸。下此皆無俸也)。
--以上,采久米村唐營職官俸祿之數。
耳目官以下大小官員,有功者世祿采地;傳及子孫,皆量功為差。
·土田
土田,皆於九月、十月耕種,五月收穫畢。各官分賜采地,皆親至其地,視耕視穫;有職官或子弟督之。十月、十一月,綠秧皆出水,科秧分藝;大雨時行,雷震發生。蚯蚓鳴,氣候如春;北風間作,亦不甚凜冽。十一月下旬,遣加謁者一員、察侍紀官二員分巡各村勸農,月餘始歸。六月中,大颶屢作,海雨橫飛,果實皆落;歲以為常。非收穫早畢,必多拔禾之患。故其國秋耕、冬種、春耘、夏收者,一就雨澤之利,一避颱颶之害。經年溫燠,理宜兩熟;而六月後皆曠田不事者,以此。
·歷
歷,奉正朔。貢使至京,必候十月朔頒歷賫回;及至國,已踰半年。故國人設司歷通事--官秩七品;豫推算,造歷應用。歷面書云:『琉球國司歷官謹奉教令,即造選日通書權行國中,以候天朝頒賜官歷,共得凜遵一王正朔』。是千萬億年「尊王歸化」之義也。
·禮儀
冬至、元旦,國王皮弁執珪,先拜歲德(隨歲德所在之方向拜之),乃北向遙賀皇上萬萬歲,三跪、九叩。禮畢,始登殿受百官賀。禮如明制:就班,一揖,跪,三拜,興;一揖,跪,又三拜,興;又一揖,禮畢:皆用樂。明夏子陽「使錄」云:『元旦行禮後,各官易常服,王亦衣寬博錦衣、戴五色錦帽,坐閣二層,眾官跪階下,唱「太平曲」。卑者按拍和歌,尊者捧觴為壽。王亦等級賜之酒餚』。每月十五日,久米大夫以下朝王,賜茶、酒;本國諸臣,則止賜茶。
上元,國王登殿受賀;禮同元旦。
皇上萬壽聖誕,王率陪臣北向,祝如元旦禮。
國王誕日,登殿受賀;禮如上元。各官升遷,俱於此日計功定爵。
辨嶽行香,國王登位、受封,皆親祭。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國王齋戒,舉行祭山海及護國神;或遣官行禮。辨嶽之神,名祝祝;乃天孫氏第二女也。神牆四周,叢木尤攢密。小門內拒,南向。門外,木亭二所。左傍有小石塔及石燈案,左右各五。入門內,石磴北屈而東,數十階級。至頂,無所有,石爐上炷香數十枝而已;此為祭本山神處。木亭前,平地方廣,南向見海。東南方有一石爐,炷香,為祭海神處。國中凡叢木蒙密、短垣四周,有小門內拒者,皆名嶽--如中國土地之神;村村皆有之。
崇元寺、先王廟春秋二祭,或親祭、或遣官,三日齋。樂俱用「天孫太平歌」,歌祖宗功德神靈歷世綿遠之意
圓覺寺本宗香火,有時祭、有月祭(名蘭盆祭),三日齋。忌辰,有特祭。朔、望,獻茶。天王寺、天界寺,禮同。
先王廟神主昭穆圖昭(十五)尚益昭(十四)尚貞昭(十三)尚豐昭(十二)尚永昭(十一)尚清昭(十)宣威昭(九)尚圓昭(八)尚泰久昭(七)尚思達昭(六)尚巴志昭(五)武寧昭(四)西威昭(三)英慈昭(二)英祖昭(一)舜馬順熙○舜天穆(一)義本穆(二)大成穆(三)玉城穆(四)察度穆(五)思紹穆(六)尚忠穆(七)尚金福穆(八)尚德穆(九)尚真穆(十)尚元穆(十一)尚寧穆(十二)尚賢穆(十三)尚質穆(十四)尚純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前使汪楫「中山沿革志」,前圖序次少紊;今考正之。諸皆稱「神主」;惟寧、豐、賢、質四主稱「尊靈」,又加稱其字寧曰「康翁」、豐曰「宗盛」、賢曰「秀英」、質曰「直高」。
圓覺寺右廡神主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佛殿,中一間供佛;左、右如夾室。藏巳祧先王神主。佛殿前,右廡為神殿,並列二堂;堂各三間,皆南向。上一堂三龕,中為尚圓「龍慶云君」;蓋其謚也--是為國王始祖。左龕尚質,今王之高祖也;右龕尚貞,今王之曾祖也。下一堂三龕,為尚真;乃尚圓子--是為國王太宗,與始祖尚圓皆為不祧之主:故皆居正中一龕。左龕尚益,今王之父也;右龕尚純,今王之祖也。父反居左、祖反居右者,昭穆位定,不嫌同尊也。天王寺內,亦有神主。佛殿南向,三間;中供佛。左一間,神主二:一書「歸真尚稷神位」,乃始祖尚圓之父也;一書「歸真尚久神位」--尚久,乃尚豐王之父、尚元第三子也。二人皆王父,未為王;故另奉於此。旁二主,為王妃:右一間四主,俱王妃也。天界寺內,有尚懿神主--乃尚寧王之父。寺中皆女主,供王妃及王姊妹;出嫁有家祠者,亦得祔。世子尚益卒,始葬後,神主在世子府;男女各官孝服,每日哭臨。百日後,移主天界寺,男女亦每日燒香、帛。迨除服三年遷祔後,內人不得與祭列矣。以前先王,禮皆如此。
聖廟,春、秋二祭。康熙五十八年正月,紫金大夫程順則啟請祭孔子,用大牢;祭啟聖公,用少牢。其爵、帛、粢盛、籩豆之數,具圖載之。其祭品,本國所無者,皆以土產代之。祭期前三日,與祭者皆齋戒。前一日,演禮省牲。丁日,王遣紫金大夫丑時祭啟聖祠、遣法司官寅時祭聖廟,皆行三跪九叩首、飲福受胙禮。是年二月,始行此禮。自此以前,以紫金大夫或長史官為主祭,行八拜禮,不行飲福受胙禮;惟焚楮,不用帛,又無齋戒、省牲:禮似太簡,故啟請今禮如儀。
聖廟祭品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至聖先師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四配每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吞聖祠祭品圖
吞聖公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蜡祭,每年五月、六月各地方收穫後,舉行報賽田神諸禮。「中山世鑑」云:『古初,未知稼穡。阿摩美久初,分種粟、菽於久高島(姑達佳)、知念、大川、玉城諸處,春稻夏熟。至今在所,春、夏四度祭神。二月,久高;四月,知念、玉城:是為報本返始之大祭也』。
請雨,每於十月墾種後,先三日齋,各官皆詣龍王殿及天尊廟拜請;又請龍王神像升龍舟,至豐見城,設雨壇拜請。旱甚,國王親詣崎山雩壇躬禱,或詣雨城(在玉城村內)躬禱。首里圓覺寺及波上護國寺,皆令僧眾人祈禱。
凡跪拜,皆合掌膜拜,伏地;久之乃起,搓手為敬。婦女拜,先雙手左右三拂;膜拜、叩首,與男禮同。見舅姑、尊長始行之,平行無交拜等禮儀也。
凡拜佛,先膜拜,一叩頭、四拜,手九拂;再叩一首,起立,又三十三拂。父兄代病者許願求神者,共三百三十三拂。
配饗每位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學
聖廟,在久米村泉崎橋北門,南向。進大門,庭方廣十餘畝,上設拜臺。正堂三間,夫子像前又設木主,四配各手一經。正中梁上,亦摹御書「萬世師表」四大字榜書;前使汪、林各有記書木牌上,立左右(文多不錄)。康熙十三年立廟,尚未有學。康熙五十六年,紫金大夫程順則因學宮未備,取汪、林二公廟記之意,啟請建明倫堂;又於堂中近北壁分小三間,奉祀啟聖並四配神主。五十七年秋七月起工,冬十月告成。明倫堂左右兩廡,蓄經書籍文略備。國王又命紫金大夫程順則刊刻「聖諭十六條」演義數節,月吉講之。舊例,以紫金大夫一員司教,每旬三、六、九日詣講堂稽察諸生勤惰,兼理中國往來貢典並參贊大禮;又於久米內大夫、都通事、秀才諸人中擇文理精通者一人為講解師,又擇句讀詳明者一人為訓詁師。講解師歲廩十二石,設學於啟聖祠內,以教通事、秀才之成業者;訓詁師歲廩八石,設學於上天妃宮,以教七歲以上之初學者(首里亦有鄉塾三所。其外村小吏、百姓之子弟,則以僧為師。皆學國字,有草書、無楷字)。櫺星門內,庭中有石碑,大夫程順則記。其略曰:『琉球遠在海外,去中國萬里。自明初,通中國,膺王爵。洪武二十五年(壬子),洎陪臣子弟始入大學,復遣閩人三十六姓往鐸焉。萬歷間,紫金大夫蔡堅始繪聖像,率鄉中縉紳祀於家。康熙十一年,前紫金大夫金正春啟請立廟,王允其議;迺卜地久米村,令匠氏庀材,運以斧斤、施以丹雘。迄康熙十三年,告竣。越明年,塑聖像於廟中,左、右立四配;王命儒臣於春、秋二仲上丁日,行釋奠禮。既新輪奐,復肅俎豆;猗歟!稱甚盛焉。臣順則恭奉教令,摛筆述興造始末;並勒之石,以垂不朽云。康熙五十五年(丙申)立』。程順則又有「廟學紀略」,記建廟興學顛末並講解、訓詁師姓名甚備。大夫蔡文溥「中山學校序」云:『中山自通貢典文教三百餘年,今子弟遊觀通經甚少,是由父兄之訓不嚴,遂至子弟之業不修也。今我嗣君勤修學問,自王都以及鄉邑各建學堂,選士之通經、善行者為師以教子弟;又遣近使巡宣,諭勸諸生曰:「爾曹潛心肄業,孤甚嘉之!但學必以不倦為功,積久而後有成;不可以旦夕效也。且學,不但誦讀章句而已;小而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大而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以至敦人倫、篤家族、和鄉黨、美風俗,無非學也。為師者當以此教,為弟者當以此習。即國之取士,亦不外此;可不勉歟!嗚呼!吾君之所以振興文教者,至矣、大矣。由是,師之所教、弟子之所習,皆以實而不以文;凡所以致知力行之事、致君澤民之道,莫不盡心講求以養成德器,躋中山於一道同風之治矣』。又云:『方今新嗣君聰明性成,爰開講席,用進儒臣;日講詩、書,以求治國之道。化及於下,首里、那霸皆立學校,以教子弟。文風大振,豈非盛事歟!我唐榮之人,自幼而冠,賜俸養育,立師教子,深蒙國恩;更當倍蓰其功,上不負教養之恩,斯無媿矣』。蔡文溥,康熙二十五年入太學讀書生之一也;故其言有次序如此。
官生入國學讀書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使臣汪楫、林麟焻代題遠人嚮化,求遣子弟入學讀書。二十五年,尚貞王遣官生梁成楫、蔡文溥、阮維新入國學讀書。二十七年九月,入監;上為特設教習一人--福建鄭某教習一年、寧波貢生徐振教習三年,徐振議敘以州同即用。官生三人,皆照都通事例,日給雞一、肉二斤、茶五錢、腐一斤;椒、醬、油、菜等俱備。每年春、秋,賜綿緞袍掛、紡絲紬褲各一,涼帽一,靴襪各一雙;夏,賜紗袍掛、羅衫褲各一;冬,緞面羊皮袍掛、綿襖褲各一,皮帽、皮靴、絨襪、被褥俱備。從人皆有賜。每月紙墨、硃筆銀一兩五錢:皆鴻臚寺關給。二十九年,貢使耳目官溫允傑、正議大夫金元達到京,國王請遣官生歸國;賜宴,各給賞云緞、紬布等物,乘傳遣歸。
代請官生入學讀書疏
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等謹奏:為奏請事。
臣等奉旨冊封琉球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於康熙二十五年奉旨,許遣官生阮維新、蔡文溥等三人入學讀書。今得略知文教,皆皇上之賜也。自此三十年來,無從上請。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諭允,得照前例再遣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
禮部謹題:為奏聞事。
禮科抄出差回琉球冊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奏,於康熙五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到部。該臣等議得: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等奏稱:「臣等冊對琉球國王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於康熙二十五年,奉旨遣官生阮維新等三人入學讀書,今得略知文教。自三十年來,無從上請。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再遣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等因,具奏到部。查康熙二十三年,差往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將該國王尚貞所請令陪臣子弟赴京入監讀書等語轉奏到部,臣部照其所請議覆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琉球國王尚敬傾心向化,既稱再請將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等語,應如所請,准其官生等赴京入監讀書。應行事宜,到日再議具題可也』。
於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
·禪宗
國無道士,釋有臨濟宗、真言教二種。臨濟宗,為禪門禮誦外,多學為詩。真言教,為人祈禱,書符咒;正、五、九月尤多祈福,俱戒葷酒。居首里諸寺者,皆臨濟宗;在那霸者,惟東禪寺、清泰寺及廣嚴寺三處為禪宗,餘俱真言教也。
國自唐時有佛智圓融國師渡海參學,始有臨濟宗。藏經所有者,惟「法華經」、「維摩經」、「楞嚴經」、「法寶檀經」、「梁皇懺」、「臨濟錄」、「中峰錄」、「碧嚴錄」等。又有「三籟集」,石屋、中峰、侑堂三僧所著--三僧皆元時人。又有高泉禪師,本朝初閩人;後居日本黃蘗山;著有「洗云詩集」、「佛國詩偈」、「藏林集」。
其弟天池,閩僧,能書。
國禁僧不得渡海入中國,惟至日本參學者有之。僧衣,多用朱黃色等紬絹為之;袈裟外,更有一衣如背心狀,名「斷俗」。帽多用氈,如中國笠帽然。
·僧綠
僧披剃後,有名著籍上之理梵司,皆有廩米。圓覺寺僧,為國王本宗香火所在,僧祿特重,歲八十石。天王寺、天界寺、崇元寺(即先王朝),歲二十四石。臨海寺,亦二十四石;護國寺,四十石:二寺在海濱,為國王許願獻佛之所,故祿石次之。其他有萬壽寺、神德寺、聖現寺、龍福寺、安國寺,不論僧眾多少,每年支米八石(一云支口糧四名,每名一石三斗五升;共五石四斗云)。